这掐指一算距离中秋佳节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再要不了几天有十一长假了~~这几天还算是比较清凉,这小雨下的~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更新,这次为大伙儿带来了的是汉中废城的内容作品、介绍以及图片之类,以下所要更新的文章内容很有可能甚是非常滴喜欢~原因则是会不时的会穿插各种图片,甚至于GIF动态图的展示,为了就是将文章女主展现于大家,让大家睡意全无!!!
汉中历史悠久,今境内废弃的县城等较多。这里择其部分,以飨读者。
今勉县旧州铺、老城曾设过梁州、沔州州治。旧州铺在汉初,萧何曾于此主持筑沔阳城,后置沔阳县。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此设坛,进位汉中王。曹魏景元四年(263),新设梁州,其州治即设于此。史载,夏侯渊曾驻屯于此。南宋宝祐六年(1258),蒙古兵攻占汉中,将今略阳县城的沔州州治,移至旧州铺,并设铎水县,县治设于今黄沙街。明洪武四年(1371),移沔州州治于今老城(昔称西山谷口);七年(1374),降沔州为沔县(沔县1964年改写为勉县)。勉县旧州铺、老城作为州城,今成了废城。
洋县城曾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洋州,辖今洋县、西乡、镇巴、佛坪等地。唐天宝十五年(756),洋川郡治自今西乡县移于今洋县。乾元元年(758),洋川郡更名洋州。明洪武三年(1370),降洋州为洋县。洋州州治所在地,即为今洋县县城。清朝时,洋县城城墙长六里三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七尺,阔一丈。
今西乡县境内,北魏景明中,曾置洋川郡治于蒿坪山之阳(今杨河镇内),后置丰宁郡治于今县西南的峡口。西魏,新置洋州,其州治设于原丰宁郡治所在地(即今县西南的峡口)。后境内丰宁郡治、洋川郡治俱废。大业三年(607),废洋州,改丰宁县为西乡县,县治徙于蒿坪山之阳。元朝,蒙古兵将西乡县治、境内的洋川郡治毁为废墟。元末,将西乡县治迁于蒿坪山西南一里处(即今址)。
老褒城(今勉县褒城镇连峰社区),曾为褒城县治所在地。《水经注》载,这里曾是古褒国城,曾是后来的褒县、褒中县的县治所在地。汉朝时,还是汉中郡都尉治所。因屡遭“褒水所坏”,故于汉末、曹魏初移于今汉台区打钟坝(今打钟寺村,这里远离褒河)。在打钟坝,设褒城县治,并曾设褒中郡治。后俱废。南宋,移褒城县治于旧址(即今勉县连峰社区)。该县城一直延至1958年,是年,褒城撤县,县城废。
今勉县境内,曾有张鲁城,曾设西县、铎水县、嶓冢县等。据《水经注》载:“浕水南迳张鲁城东”;浕水“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依据这些记载,可知在浕水西侧的山上,有张鲁城、白马塞(张鲁治)。张鲁城系建安六年(201),张鲁因割据汉中,为防朝廷征伐而建。另一些史籍则记载,张鲁城在今勉县艾叶口(古称隘垭口),距汉代沮县县城不远。此隘垭口处是个关隘,恐有张鲁兵营,有重兵把守,当年起着护卫张鲁城的作用,但张鲁城不在这里。张鲁城随着张鲁的招降而废。
西县县城,在今勉县老城,这里直至民国年间仍为沔县县城。这儿,昔称阳平关,咸河(古称浕水)与汉江在此交汇。南北朝时,阳平关被叫作白马城、白马戍、浕口城。之所以叫西县,是因诸葛亮于228年北伐失利后,曾派西县(今天水市西南)百姓1000余家携家带口迁居于汉中,其中一批在沔阳县(今勉县老城)筑城而世居。
三泉县设于唐武德四年(621),其治所始在今广元市境内。天宝元年(742),将三泉县治移于今宁强县阳平关的擂鼓台。三泉县和西县曾一度直隶朝廷,凸显其地位的重要。元至元二十年(1283),三泉县废,三泉城渐废。
北魏,曾置濂水县,属褒中郡辖,县治在今南郑区濂水村。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废濂水县。濂水县治无存。
褒城驿,被誉为“天下第一驿”。《汉中府志》言:(驿)在褒城县南小柏乡(今汉台龙江街西),也有人说在今打钟寺(即今汉台宗营集镇以西数公里的打钟寺村)。褒城驿是中国古代邮政史上的建筑奇迹。唐孙樵在《书褒城驿壁》一文中有记载。该驿站被废,与唐开成四年(839)后,通蜀官驿西迁至宝鸡,经凤州、青泥岭、兴州(略阳)、金牛驿(大安驿)一线而入川,而褒斜道经褒城驿、再入川一线虽未废,但不作为官驿而有关。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汉中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