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施图茨的疗愈之道》,一部宛若实境的心理治疗纪录片,由乔纳希尔(Jonah Hill) 导演,记录希尔与心理治疗医师菲尔史塔兹(Phil Stutz) 的对话。
喜剧演员希尔
希尔是位喜剧演员,我对希尔的认识,是从《男孩我最坏》(Superbad, 2007) 开始,他与麦可塞拉(Michael Cera) 你来我往挖苦嘲讽又妙语如珠的对话,令人难忘。此后,希尔也以《魔球》(Moneyball, 2011) 和《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2014),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顺带一提,我也非常喜欢希尔与艾玛史东(Emma Stone) 在2018 年的戏剧《狂想》(Maniac, 2018),关于两位经历人生困境与参加药物实验而意外钓出内心黑洞的幽默故事。
就目前年仅38 岁的希尔,在好莱坞已有多次提名与数次获奖的成就,实属不易,但是,他却仍旧内心有创伤、焦虑与忧郁。这就是这部纪录片令人感动且充满说服力的基础。
心理师史塔兹
心理医师史塔兹是位顶尖的心理治疗医师,许多著名的演员都曾找他看诊,例如我们熟知的葛妮丝派特洛、茱儿芭莉摩等等,而希尔也是其中一位。史塔兹最著名的书籍与课程,是介绍「工具」(The Tools),关于自我疗愈的各类内心操作法则,这本书在台湾有中文翻译《自愈:成年人崩溃自救指南》。
我们一定疑惑,这些著名的演员,都已经是人生胜利组了,人生几乎无缺,怎会需要心理治疗。关于名人为何也需要看心理医师,在《施图茨的疗愈之道》有明确的答案。简言之,只要身为人,都有人生的困境与自我的弱点,每一次遇见自己的弱点,都是推动自我进步的一个契机,因为人生是一场无止尽的轮回——周而复始地经历「痛苦、不确定性、与不断的努力」(影片17 分钟之后)。
而《施图茨的疗愈之道》让我最感到意外也感动的是,原来不只名人们也有人生困境与烦恼,连我们面对的心理医师,也非完人,也非毫无烦恼,同样也都是有自身的困境与内心的黑洞。
希尔与史塔兹的相互疗愈
一个聪明又成功的心理医师,在一般人看来也是人生胜利组,但是,史塔兹医生患有帕金森氏症,身体肌肉骨骼日渐软弱,也会不听使唤,如此,他的爱情不甚顺利(也与母亲有关),行动与工作也都会受到影响。
刚开始,我们会以为《施图茨的疗愈之道》,纪录的是由希尔与史塔兹的对话,展示史塔兹以自创工具对希尔治疗的过程。但是渐渐地,我们会看到,这部电影是双向的疗愈过程,史塔兹与希尔相互坦承内心的脆弱与儿时的创伤,再以充满智慧的工具,度过这些人生障碍。事实上,痛苦并未完全消失,但是他们都不会停留原地,也不浪费短暂于人间的生命,而是利用工具提供的自我认知,继续朝向人生前方迈进,即使蹒跚,还是持续自我进步。
人人都有个自我批判的X部分
《施图茨的疗愈之道》会让我们了解到,人人都有个会不断自我批判的「X」,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反面自我,不断检视与批评自我,让自我停滞不前、局限在泥沼、让人不相信自我、甚至忘记自己还有潜力。
会以「X」标示,因为那是人人都有的自我批判,可谓人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坏人,这个坏人的面貌与坏心之处,因人而异,于是以「X」标注。
最让我佩服的是,希尔后来揭示这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其实也不完美,有太多的修饰与刻意,如同任何人在登台前,都会记得粉墨,掩盖不完美,呈现完美。
电影制作过程的不完美,即是人生的象征,没有人生从头到尾没有困境毫无烦恼,都是交错在跌跌撞撞与蹒跚前进,因为人生就是场「痛苦、不确定、与进步」的轮回。
充满智慧之语的心灵好电影
我喜欢《施图茨的疗愈之道》所呈现的实境疗愈,透过两位平实的名人,诚心坦承他们的脆弱,也分享他们的困境,以及在面对他们的X 时,他们是如何以工具自我疗愈。
如此,心理医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人物,而史塔兹提供的「工具法则」也非高谈阔论,而是他亲身实验之后,确认有效的实践工具。显然,只要我们愿意操作史塔兹的工具,我们也能安然穿越人生谷底。先简单介绍这部电影,之后再与大家分享工具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