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你开车,我吃鸡,真好。

提到美国的意大利裔移民,我们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教父》系列中那些叱咤风云的黑手党了。

起源于炎热的西西里岛。在19世纪的移民潮的冲击下,意大利移民拉帮结派,黑手党在纽约成功扎根。

大油头,笔挺的西装、不怒自威的姿态,构成了人们对意大利黑帮成员的主要印象。

电影《绿皮书》:你开车,我吃鸡,真好。

这样一群爱搞事的移民,自然是要被美国本土白人嫌弃的,他们甚至被称为“半个黑人”。

而廉价的黑人劳动力则成为了意大利移民的竞争对手,意大利人难免要对黑人也存在着歧视和偏见。

所以如果你看到这样一个意大利裔,他混迹黑帮,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扔掉,却给一个黑人钢琴家当起了专职司机,你会怎么想?

更不要说这还是真人真事了。

《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你开车,我吃鸡,真好。

01托尼·利普本来为一个纽约地头蛇老大工作,工作的内容简单粗暴,只需要出手揍人就可以了。他将这份工作美名为“维护公共关系”。

他和他的大家庭住在纽约的移民贫民区——布朗克斯,每天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饭、吵架、生活,除了钱之外没什么担忧的。

电影《绿皮书》:你开车,我吃鸡,真好。

电影《绿皮书》:你开车,我吃鸡,真好。

托尼所工作的夜总会因为不小心招惹了另一个大佬,需要停业避一下风头。对于有一大家人需要喂的托尼来说,避风头就等于喝西北风。意大利人从不坐以待毙。为了赚钱他来面试做唐的司机。

这个工作报酬丰厚,让人心动。但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克服,唐是一个黑人。

电影《绿皮书》:你开车,我吃鸡,真好。

时值20世纪60年代,平权运动的前夕。为一个黑人工作,本身就是一件挑战世俗的事。况且他和他的家人本身也都不待见黑人。

不过看在丰厚报酬的份上,托尼同意了。

不过看在丰厚报酬的份上,托尼同意了。

顺带一提,托尼本尊还真的曾经在《教父》中客串过,还有在经典美剧《黑道家族》有过演出。

&

唐·雪利生长于俄罗斯,弹肖邦、住豪华公寓,在白宫演出,拥有心理学、音乐学和礼拜仪式艺术三重博士学位。

作为一个黑人钢琴家,在钢琴和学问上取得的成就是唐的盔甲,他高雅的举止是他的利剑,他将自己武装起来,站在舞台上,博得大家的认可的掌声。

他本可以选择在纽约办几场演奏会,赚更多的钱。

但他偏偏要去南方巡回演出,去那些不欢迎黑人的地方。

他要告诉所有人,白人能做到的事黑人同样可以,甚至可以做到更好。

所以他找来了托尼担任巡演司机(其实是保镖),一个可以为他摆平一切未知困难的大老粗。

找来了托尼担任巡演司机

唐最开始对托尼很无奈。托尼喜欢在车里抽烟、喜欢顺手牵羊,他对严肃文学一窍不通,他甚至不信任自己。他喜欢赌博,喜欢冒险。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世知道在一路上不断磨合。

唐原本不愿意和托尼说话,但偶尔也可以聊聊收音机里的音乐。唐放不下身段吃炸鸡,但还是在托尼强硬的态度下津津有味儿地吃起来,还学着托尼的方式将鸡骨头肆意的扔出车窗,他收获了打破成规的自由快感。

唐放不下身段吃炸鸡,但还是在托尼强硬的态度下津津有味儿地吃起来

托尼则开始欣赏唐的才华,欣赏他弹弹奏出的音乐,欣赏他为自己改的那一封封家书。他尝试着走进这个深夜要喝光一瓶威士忌的钢琴家的内心世界,他感受到了这个高高在上的人的孤独。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里,两个就这样互相影响,彼此改变着对方。到最后,他们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02这么一个温情的故事,其实有一个很辛酸、甚至无情的时代背景。

那是一个存在着《绿皮书》真实存在的年代。

不过我觉得《绿皮书》这个名字太文艺了,称它为《黑人出游活命指南》更合适。

它由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书中提供了当时美国所有对黑人友好的酒吧、饭店、旅店的名字和地址,并一直从1936年更新到了1966年。

也就是说,如果作为一个黑人胆敢无视攻略,前往不在绿皮书上的社交场合,那么他的下场就会很悲惨。

影片主角唐就亲身示范了一把。他前往了一个白人专属的酒吧,结果被揍得满脸开花。

唐就亲身示范了一把。他前往了一个白人专属的酒吧,结果被揍得满脸开花

托尼载着唐,从纽约出发,穿过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然后一路南下,逐渐深入南方腹地,到达了路易斯安那州和亚拉巴马州。

从纽约出发,穿过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然后一路南下,逐渐深入南方腹地,到达了路易斯安那州和亚拉巴马州

越往南走,种族歧视就越严重,麻烦也接踵而至。黑人不能和白人公用厕所,黑人不能出入高档餐厅,甚至黑人在日落之后上街是犯法。

这些事情放在现在听来是多么匪夷所思,但它们却实实在在的存在过。

就连NASA这样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黑人也是被隔离的对象。

《隐藏人物》截图《隐藏人物》截图

南北战争从来都没有真正结束过,要改变一个群体的思想,比赢得一场战争要困难得多。

托尼起初不明白唐为什么要以身犯险。

但旅途中,他发现,自己对黑人的偏见慢慢被唐改变了。他终于明白,唐这么做为的是改变更多人。

改变,亦是影片能在奥斯卡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03,首先,本片在角色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设定

黑人和白人一起在车子里这档子事,我们在《为黛西小姐开车》时就已经领略到了。这片当年怒杀了好几个奥斯卡奖。

而《绿皮书》就是性别+种族转换版的《为黛西小姐开车》,当两个肤色、阶级、甚至性取向都不同的人放在一起,冲突就会出来了。

在传统的好莱坞“黑白”电影中,白人永远是处于精英地位的,而黑人大多数是穷困潦倒,处于“被解救”的状态。

白人永远是处于精英地位的,而黑人大多数是穷困潦倒

而《绿皮书》中的形象则有不同。

托尼是底层白人,他没读过多少书,最擅长的工作是出拳。为了交房租,他能放下脸面,为了赢五十美金去狂吃几十根汉堡。他性格直接,脾气暴躁,信奉实用主义。

而唐则是一个优雅的艺术家。他从来就是一个“特殊”的人。他是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第一个黑人学生。在北方,他地位显赫,甚至和总统有私交。

这就是角色设置最高明的地方。

托尼和唐的形象看起来似乎颠覆了黑白,但实际上却作出了融合。唐举手投足都像一个白人,而爱听灵魂乐的托尼却有着一个黑人的灵魂。倒错的不仅仅是阶级,还有他们各自的种族身份。

两个人因此在大雨中发生过争执。对托尼来讲,所谓的“黑人”就是那些底层的工薪阶级,每天打工挣钱,不分昼夜。而唐在这种层面是,则是个彻头彻尾的白人。

但拥有黑皮肤的唐则有更深的感受。他被白人社会当做玩物,而黑人社会则把他当做叛徒。他为自己的“高高在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么我究竟是什么?”

这是头脑简单的托尼从没想到的。他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彻底放下自己的偏见,开始理解唐。

04《绿皮书》还改变了有关种族话题电影的讲述方式。

本片用味道征服了观众。

我说的“味道”,是影片所传达的一种质感和氛围。

纽约的车水马龙、托尼手中的炸鸡、清脆的夏日森林,甚至在纷飞的大雪,都自带着触动人嗅觉感官的功能。

温度感是这些场景给人的第一感受。

这种温度通过视觉第一时间传达给观众,给整个《绿皮书》的世界奠定了温柔的基调。

电影《绿皮书》:你开车,我吃鸡,真好。

该片的温馨和动人,不仅仅在于这种大团圆喜剧的传统结构,更在于这种九十年代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温情和人文关怀。

没有回避沉重的种族话题,但是也没有沉迷于种族仇恨之中。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所传达出来的反思与豁达更让人深思。

全片的目的很单纯,这其实是一部关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如何成为了朋友的故事。

托尼和唐,就像火山和海洋,一个炽热,一个沉静。两个人最开始互看不顺眼,鸡同鸭讲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冲突的片段也是全片的诸多笑点所在。

在表现这段不可能的友情上,两个主演的表演也增加了不少感染力和可信度。维果·莫腾森为了饰演托尼,特意学习意大利语,增肥20斤,将内在无限柔情的“大老粗”表现得入木三分。

而好莱坞金牌男配马赫沙拉·阿里在表演唐这个人物上,则主要展现出角色的优雅和骄傲。唐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不同于托尼的外露直接,他一点点展示自己,从最开始的封闭到崩溃到自我和解,层次感极为丰富。

两个主角之间的友情进展,从摩擦到互相欣赏,再到互相影响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让这段感情升华的最关键,则是在于道出了友情的深层含义:妥协

影片最激烈的冲突爆发在巡演的最后一站,托尼放弃了自身对于钱财的热爱,而唐也不再坚持所谓的尊严。

有时候放弃一些自己执着的东西,才能获得更多。

对于他们两个来说,那便是坚固的、一辈子的友情。

这一对儿欢喜冤家在经历了从北向南的旅行,经历了无数次的摩擦之后,终于成为了朋友,完成了和解。

不同于那些渲染种族仇恨的电影,《绿皮书》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不极左,也不极右,没有苦大仇深,政治也不正确。它站在了最应该的中间地带,尝试呼唤一点爱和理解。

这个世界,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人。偏见不会从这个世界消失,但不要被其禁锢,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和接纳他人。

电影《绿皮书》:你开车,我吃鸡,真好。